我比較期待總統可以多一些作為,例如面對川普關稅政策的因應,而不是繼續的強化仇恨
失敗的罷免 民主的契機
本次大罷免號稱台灣民主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行動,第一梯次廿四位立委與一位縣市首長遭遇罷免挑戰,最終卻全數過關,讓這場原意為「公民行動」的罷免,反倒轉化為全民對民主機制濫用的一次集體否定。這次的選舉結果,並不只是政黨勝敗的問題,更是一場關於民主精神的深層省思。
罷免制度原本設計為對不適任公職的監督機制,但這次的罷免行動明顯帶有強烈的政黨動員色彩,罷免對象不是因失職或失德而被發起罷免,而是因其政黨背景與意識形態遭到無差別攻擊,這不僅讓制度精神走樣,更使選民感受到民主工具被政治目的挾持的荒謬。當罷免從一種例外性的民主防衛手段變成日常政爭的常態武器,民意反撲也就是必然。
這場失敗,反映的不只是民進黨與罷團策略上的誤判,更是價值上的錯亂。在民主社會中,選舉是表達民意的正當管道,而選後政黨間應透過政策辯論與議會運作進行,而非動員罷免來翻轉局勢。選民一年半前選出的立委尚在任期初期,多數並無重大爭議或失職,卻被迫面對罷免,這本身便缺乏正當性。當選民感受到這是出於一黨之私,而非基於公益,自然會否決。
更令人關注的是,罷免過程中政治語言的激化,讓原應是就職責表現討論的民主行動,演變為情緒動員與對立升高的政治事件。訴諸仇恨、貼標籤、簡化複雜議題為二元對立,這些策略或能在短期內激發支持者情緒,但對整體民主素養與社會共識的破壞卻是長遠且深層。當民主變成不斷攻擊與分化的工具,它也將失去凝聚與治理的功能。
不過,罷免的全面失敗,反而成為台灣民主自我修復的一次契機。選民的理性投票顯示,他們不願意成為政黨操作的工具,更不接受民主制度被濫用。
這是民意對制度正當性的再確認,也是對政黨政治的一次警告。選民不僅在乎政策成效,也關注制度是否被正確使用,這種成熟的民主判斷,正是台灣社會最可貴的資產。
罷免失敗後所留下的社會裂痕與政治對立不會自動癒合,還可能進一步加劇朝野間的猜忌與對立,尤其是在朝小野大的格局下,行政立法間的衝突仍將持續。若執政黨無法正視此次民意所傳遞的訊息,仍然將政治對手視為敵人而非夥伴,那麼未來的朝野互動只會更加惡化,政策推動難度也將加劇,民眾的不信任感只會不斷升高。
真正考驗政治領導人智慧的時刻到了,不是誰能說出最漂亮的辭令,而是誰能真正放下對抗,回到理性溝通。當前台灣面臨國際政經局勢劇烈變動、兩岸關係不確定性升高、內部經濟壓力漸增等多重挑戰,政治如果無法穩定與合作,終將拖累整體國家發展。
因此,未來應朝兩方向努力,第一是政黨應回到政策與治理的正面競爭;第二是應建立更穩定且制度化的朝野對話機制,而非訴諸民粹與極端動員。若此能成真,不但能化解政治對立,也能為台灣民主注入新的正向能量。
這次罷免的全面失敗,不是誰的光榮,也不是誰的恥辱,它是社會對民主制度濫用的集體反省。大罷免如果能換來制度與心態的轉變,若能促使政黨真正理解選民的期待與界線,它或許就會是一場真正值得珍惜的民主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