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現在的小孩子,黃玟君教授一直到國中才開始學習英文,進入ABC的世界。當時由資深音樂人余光所主持的西洋流行音樂節目「閃亮的節奏」,是很多五六年級生共同的回憶,也是黃玟君的最愛。因為這個節目,即使翹掉每個禮拜六下午的課,事後被老師罰站,她也要堅持回家準時收看。當時最流行的樂團是來自澳洲的Air Supply-”空中補給”合唱團。黃玟君也不例外的把他們當偶像崇拜,直到有一天聽到有人批評空中補給的歌詞都是「淫穢」的內容,喜愛他們的黃玟君為自己的偶像感到不平,於是她召集了許多愛好英文的同好,蒐集了所有空中補給歌曲的歌詞,經由大家一起努力翻譯,想要證明空中補給的歌詞不是別人說的「淫穢」。唯有興趣,才能讓你學到東西,主動學習,這便是最好的例子。除了音樂之外,電影、八卦、時尚雜誌都是黃玟君吸收英文資訊、學習英文的管道,她不認為一定要循「正確」的方法學英文,教授進一步舉例說,她的有些學生因為對滑板有興趣,因此會主動尋求購買台灣買不到的美國滑板雜誌,如此得來的知識,絕對比死記活背來得有效許多。也因為長期接觸美國文化的刺激,不知不覺在黃玟君心中種下了對美國這個國家的嚮往,使她踏上了日後前往美國求學的道路。
轉換跑道的心路歷程
大學就讀台大中文系的黃玟君教授表示,自己就像許多人一樣,因為父母要求她"非台大不唸"的命令於是志願就落到了台大中文系。對於中文,她沒有特別的喜好或是厭惡,但是真正進入中文系就讀以後,才發現中文系和自己的想像相差頗大,著重在訓詁、文字學的方向,讓黃玟君大失所望。也因此大三大四時,她就開始準備出國留學考試,想要轉換領域。在畢業到出國唸書的這一年中,黃玟君也曾經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是上班族的生活很快就讓她厭倦,要長時間坐在同一個地方,並且處理同事之間的人際關係,讓她常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半年內就換了五六個工作,這樣的行為讓教授的母親替她感到擔心,也讓她自己開始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為什麼別人做得到但她卻做不到。當時的黃玟君告訴自己,她可以選擇習慣這樣的生活模式,但是,她永遠不可能成為這個領域最傑出的人才,因為那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在仔細衡量了自己的個性,以及想要的生活模式後,黃玟君毅然決然選擇負笈到美國求學,一圓自己的美國夢。這一年來的工作經驗看似浪費,但是黃玟君並不這麼認為,相反的,她常常會用自己的這一段經歷來鼓勵學生,應該不要害怕去嘗試錯的東西。唯有在錯誤中才能反覆摸索出自己的路。
在轉換的過程中,黃玟君並沒有遇到大多困難,因為從小對語言的敏感度以及對英文的喜好和涉獵,讓她在申請學校與攻讀博士學位時都沒有遇到太大挫折。黃玟君教授覺得只要是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什麼時候去學都不嫌遲。甚至擁有不同背景的經歷更有可能幫助你成為比別人強的一股助力,而非阻力。
真實的美國生活是平凡的
留學美國的黃玟君教授認為,要認識真正的美國應該到美國中西部去生活,在那裡,不像繁華的美國東岸或是西岸,遊客如織、資訊便利,以為所有的美國城市都是如此炫爛奪目。「真實的美國生活其實是很平凡的,甚至可以說是乏味的。」黃玟君教授談起自己的留學生涯時,這樣說到。和許多人一樣,在實際到美國之前,教授也對美國有著許多想像。但真實的情況卻是,大部份的美國人下班之後就是回家,唯一會外出和朋友聚會、把酒言歡的只有禮拜五晚上。到了假日,由於美國的工資很貴,大部分的男生都忙著修東西、修屋頂、修水管,而女生則忙著在廚房裡烹飪。黃教授印象最深刻的是那裡的全民運動-足球以及對宗教的虔誠,到了比賽的時節,全鎮的人會全鎮的人會扶老攜幼、全員出動,支持當地的球隊;而一到週日早上,大部份的人都上教堂和親友好友們聚會,城裡通常都是空蕩蕩一片。
中西教育大不同
教育在東西方也是大不同。初到美國的黃教授十分不能適應美國學生的主動,在課堂上,美國的師生關係和朋友比較類似,學生們習慣自由的發表意見、甚至和教授大聲辯論都是稀鬆平常的事。不過,黃教授指出,這幾年來,美國的教育制度也面臨到被檢討的情況,因為美國不要求學生們背誦的教育方針,使得近幾年來的數理國際比賽,亞洲學生們都拔得頭籌,美國的人才基礎面臨嚴重危機,因此也讓他們興起是否該師法亞洲國家的念頭。
走入教職 重新審視教師一角
由於求學階段曾經遇到一些讓黃玟君教授不以為然的老師,因此教職並不是她的職業第一選擇,在高中時期就燙髮的黃玟君教授更是曾經被老師列為班上唯一四個考不上台大的學生,「結果我們四個裡面有三個考上台大」,黃教授逗趣地說著。但在峰迴路轉之後,黃玟君卻選擇了教職一途,每當有學生跟她說,原來老師也可以很年輕、很活潑、不一定要高高在上,她們更希望成為和她一樣的老師時,黃玟君就會感覺到自己身為教職人員的重責大任與神聖性,這不單單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個Role Model,有人因為你而改變對人生的態度、想法,對黃教授而言,這便是教學最大的成就感來源。
曾經在補習班擔任過教職的黃玟君教授認為補習班和學校裡的師生關係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模式。補習班雖然一個班可能多達兩三百人,乍看之下好像有很多學生都在聽你講話,但事實上卻不然,大家上完了課就離開,和老師之間只是一純粹的利益供需關係,「這樣的關係很空虛」,黃教授說道。相反的,現在的教職工作讓黃教授很滿意,有充分的時間和每一位學生相處、接觸、認識、了解他們每一個人,對於這樣的環境,她很珍惜。由於台科大為技職體系的龍頭,因此,來到這裡的學生都是技職體系裡的佼佼者,也因此,和一般普通大學的學生把升學視為理所當然不一樣,台科大的學生都知道自己來到學校的目的是什麼,也很珍惜自己唸書的環境。
七年級學生 更勇於表達自己 對於現在的七年級大學生,黃玟君教授也認為不能用「草莓族」一概論之。現在的學生因為接受的資訊來源多,因此會顯得比較聰明、早熟,這樣的趨勢並非不好,反而可以因此豐富人生。以大學生打工為例,教授說也許很多人會認為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花錢花得凶,物質、金錢宰制了新世代的價值觀,但黃玟君覺得這是時勢所趨,因為這一代的小孩生長在富裕的年代,爸媽呵護至極,環境當然不能和上一代比,也不能完全責怪他們。「事實上,只要你是真的用心在教學,真的有兩把刷子,他們都感受得到,也會全力挺你」,黃玟君認為比起上一代的學生,現在的學生反而顯得更真性情,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絕對沒有「一代不如一代」的定律。 |
學齡前兒童教育 更重要的是培養認同感 對於全民一窩瘋學英文、孩童學英文的年紀年年下降,補習班林立的狀況,黃玟君提出她的見解。教育是多方面的,對於學齡前兒童而言,除了語言,更重要的是應該是培養認同感,一味的著重英文只會揠苗助長,適得其反,讓他們忘了什麼是真正的學習,黃玟君教授認為「全人」教育才應該是重點,除了學好英文,小朋友還應該學習和同學、家人相處、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學習去認識這個世界,這些都是上補習班所學不到的。應該讓學生們找到自發學英文的點,而非強迫他們接受造作的人為環境-例如市面上林立,訴求「No Chinese」的全美語補習班。但黃玟君不否認英文的重要性,即使中文同時被列為未來最重要的兩種語言之一,目前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網站內容仍以英文為主,因此,在未來,學好英文仍是人際溝通以及接收資訊的利器。 破除迷思 學英文事半功倍 黃玟君教授認為,只要用點方法,改變一些觀念,學英文就一點也不難。傳統學英文的迷思,例如背誦字典,黃玟君認為並不需要,應該以廣泛的閱讀取代,廣泛的閱讀自然就能幫你記住需要記憶的單字。針對自己有興趣或是跟專業有關的主題去涉獵,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針對台灣人最頭痛的文法,黃玟君則認為只需要熟記基本原則,搭配上閱讀的好習慣,英文自然就會進步。並不需要一定要找外籍老師強迫自己改變口音,畢竟,隨著全球化的變遷,所謂的美式純英文、英式純英文已早已經失去絕對的必要性了。英文不再是英國人、美國人的專利,英文更有可能因為不同國家的元素加入而產生新的風貌,增加其變化性及多元性。語言,最重要的功能是溝通,而不是所謂的正統性。除了音樂、交筆友、廳廣播,可以學習到更生活化的英文,黃玟君更提出她自己的小秘訣與我們分享:學習用英文對自己自言自語、或是召集想要一同學習英文的同學們一起實行「English Day」等…只要積極創造學習英文的環境,不用出國也一樣的把英文學得聒聒叫。 Work Smart,Play Hard! 除了工作之外,休閒活動也佔黃玟君教授生活中很大一部分。「Work Smart,Play Hard」是黃玟君所秉持的生活態度。掌握好自己的生理時鐘,把工作和生活分開,工作的時候全力以赴,空閒的時間就應該放鬆心情修養身心。課餘之外的電影、音樂、閱讀八卦雜誌,享受美食、自助旅行都是她放鬆自己的方式。黃玟君主張每個人都應該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資料庫,除了專業之外,應該多去涉獵其他事物,對世界保持敏銳及高度的好奇心,無時無刻累積自己的能量,「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黃玟君教授說道。 只要努力 學習永遠不嫌遲 “I have not failed. I have just found 10,000 ways that won't work ” 發明大王愛迪生的名言讓黃玟君教授印象深刻。「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每當有學生詢問黃玟君教授關於生涯規劃的困惑時,黃教授都會這麼回答她。不用放棄去嘗試,因為每一次的嘗試都將會是有價值的。失敗不是失敗,只是在成功之前所經歷的其中一個方法罷了。學習永遠都是不嫌遲的! 黃玟君老師英語學習網誌 |
無意間逛到這裡,念到一半才發現我看過這老師的書,而且不只一本. 那是很久前的事了,在學校的圖書館借的,我連書名都忘了, 只記得當時覺得寫得真好, 不過畢業後就很少再念英文了, 看到這篇文章讓我覺得這老師真的很不簡單, work smart play hard, 我會記住的!
回覆刪除